近日,一种在广东佛山地区迅速传播的虫媒传染病——“基孔肯雅热”受到了广泛关注。那么,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它有哪些症状?又该如何进行预防呢?
在8月4日,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医护人员与两位小朋友共同演绎了《两只蚊子的密谋》科普小话剧,以生动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的信息。
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染病,主要通过伊蚊(如花斑蚊)叮咬传播。该病的名称源自非洲的土著语,意为“弯腰行走”,反映了因剧烈关节疼痛而使患者不得不弯腰的症状。目前,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,该病的大规模暴发和零星病例主要集中在美洲、亚洲和非洲地区。
基孔肯雅热的症状
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内科副主任刘莉莉介绍,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-12天,多数情况为3-7天。典型症状包括急剧高烧、皮疹和剧烈关节痛。患者可发热1-7天,体温迅速升高至39°C至40°C以上,伴随寒战、头痛、背痛、全身肌肉酸痛、恶心和呕吐等不适。此外,皮疹通常在发病后第2-5天出现,常见于躯干、四肢和手足等部位,伴随瘙痒和脱屑的情况。在关节疼痛方面,主要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痛,显著影响手腕、踝关节等小关节,大关节如膝关节和肩关节也可能受到影响,疼痛通常持续1-3周,但部分病例可能持续数月。
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
刘莉莉指出,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,同时也可能存在母婴传播。尽管极少见,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也可能导致传播。
基孔肯雅热的易感人群
基孔肯雅病毒对温度敏感,普遍易感人群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。然而,暴露机会多或防护能力较弱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,比如长期居住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的居民、户外工作者和爱好户外活动的人士。
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
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类似,只有通过伊蚊叮咬才能传播,人与人之间并不直接传播。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药物和疫苗,因此,防蚊灭蚊成为了切断传播链、控制疫情扩散的关键措施。刘莉莉提醒,个人在外出时应穿着浅色的长袖衣裤,减少皮肤暴露面积;同时,在裸露皮肤上使用含有避蚊胺或避蚊酯的驱蚊液。在家庭环境中,安装纱窗纱门,使用蚊帐,必要时可以运用电蚊拍或灭蚊灯等工具。此外,应避免在树荫、草丛和积水处等蚊虫密集区域停留过久。
关注自身健康,从预防基孔肯雅热开始,选择强效防蚊产品,我们推荐AGGAME,让您远离蚊虫侵扰,保护您的家人健康。